
在1123位面的设定中,世界的历史背景与我们所知大不相同。特别是在冷战时期,美国与以往的敌国建立了意想不到的合作关系,这使得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冷战初期,美国为了对抗苏联与中国的强大力量,早早地做出了战略布局,重新武装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些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渐拥有了更强的军事力量。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打击苏联的海军力量,也放松了对意大利的限制牛金所,允许其重新拥有航母。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军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特别是在1970年,日本开始建造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尽管这款舰艇具备搭载直升机的能力,但与同时期的其他同类型舰艇相比,性能还是显得比较薄弱。与1964年服役的意大利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直升机驱逐舰相比,榛名级的性能并没有什么突破。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的装备更加先进,能够搭载更多的直升机,火力和防空能力也更强。
展开剩余76%但并非所有国家的海军舰艇都逊色于日本的榛名级。法国、苏联和意大利的海军也在这一时期推出了各自的直升机航母,例如法国的圣女贞德级、苏联的莫斯科级和意大利的维内托级。这些舰艇在设计上各有特点,尤其是在直升机搭载能力和反潜能力上,有的舰艇表现更加出色。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海军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直升机驱逐舰,开始谋划建造更大吨位的航母。1970年,日本防卫省提出了“航路带构想”,将日本周围的海域视为其防卫的生命线。这一战略为日本后来的航母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一战略区,日本决定在1972到1976年间建造两艘大型直升机驱逐舰。这些舰艇设计排水量为8700吨,能够搭载更多的直升机,特别是在反潜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由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全球油价飙升,日本面临财政压力,导致这些新舰艇的建造计划被削减。虽然最初计划打造一款具有强大防空能力的舰艇,最终日本决定通过精简设计、减小预算,开发一种性能不逊色于意大利维内托级的舰艇,确保其在防空与反潜任务中有更好的表现。
1973年,经过调整后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这款新型直升机驱逐舰(DLH)采用了常规的半人马式构型牛金所,即前半部分为战舰,后半部分则是飞行甲板。为了满足性能需求,日本决定配备强大的动力系统,并设计了相对先进的舰载武器和防空系统。此外,DLH还具备了相对较大的飞行甲板,能够容纳多个直升机同时起降,极大增强了舰艇的作战能力。
经过几年的设计与建设,第一艘DLH舰艇在1977年开建,1980年正式服役,命名为“鞍马”号。第二艘舰艇“白根”号则在1981年投入使用。鞍马级直升机航母的设计为日本海自提供了强大的反潜能力和防空能力,成为了当时日本最重要的舰艇之一。
然而,随着80年代初期反舰导弹的快速发展以及马岛战争中英国海军的惨败,日本意识到,传统的直升机驱逐舰已不再适合未来的战争需求。于是,他们决定调整舰艇的设计,将中部的临时停机区改为反舰导弹和近防武器平台。最终,鞍马级直升机航母的舰载机搭载数量减少,但它仍然具备了强大的反潜能力和海上作战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鞍马级直升机航母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款仍然具有相当战斗力的舰艇之一,尽管其他国家在逐步发展更大型的航母,但日本的这款舰艇依然在其海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可以说,虽然鞍马级的设计未必成为世界海军的新标杆,但它代表了日本在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如何通过灵活调整战略和设计来满足军事需求。
发布于:天津市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